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更多+
  • 李珊珊, 李翔, 柯碧莲, 陈颖棋, 曾晓铃, 岳虹妤, 孙漫沁, 徐世芬, 宓轶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24(6):2172-2178
    DOI: 10.11842/wst.20211005011
    目的 通过高脂饮食加4-乙烯基环己烯二环氧化物(VCD)药物诱导小鼠卵巢功能衰退的方法,建立围绝经期肥胖动物模型,为中医药领域开展围绝经期肥胖相关实验研究提供可靠的模型基础。方法 8周龄雌性C57BL/6N小鼠2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4-乙烯基环己烯二环氧化物组,每组10只,观察两组小鼠动情周期变化、体质量、体长、腰围、Lee’s指数、脂肪湿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血清雌激素、促卵泡刺激素(FSH)水平,比较两组小鼠体重、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比较两组卵巢大小、湿重及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动情周期紊乱,卵巢组织萎缩,卵泡减少,体质量、体长、腰围、Lee’s指数、脂肪湿重均大于空白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使用高脂饮食喂养加4-乙烯基环己烯二环氧化物诱导的方法可以导致小鼠卵巢功能衰退、体重增加,是一种围绝经期肥胖的理想动物模型,该模型较为稳定,适合用于中医药领域对围绝经期肥胖的基础研究。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胥琨, 李珊珊, 殷萱, 李夏, 顾政平, 徐世芬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24(6):2179-2185
    DOI: 10.11842/wst.20211005009
    本文查阅了近5年来国内外所报道的有关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相关研究文献,分别从针灸在治疗抑郁症及其相关伴随症状、针药结合的作用优势、针灸治疗的选穴方法等层面,概述分析了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作用特点及研究进展,并总结认为针灸在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方面卓有成效,且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及作用。本文旨在为临床应用及相关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李翔, 曾晓铃, 顾政平, 李珊珊, 徐世芬, 李蔚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24(6):2186-2194
    DOI: 10.11842/wst.20211006009
    目的 采用液质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探究电针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雄性WKY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假针组,每组8只。Wistar雄性大鼠8只设为对照组。电针组于“百会”“足三里”进行电针治疗,每次20 min,1周5次,连续治疗3周。假针组取穴同电针组,毫针不刺破皮肤,毫针与电针仪导线相连,但无电流通过。最后通过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和新奇抑制摄食实验评价行为学改变;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粪便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系统分析代谢物及组成的变化,探究抑郁症核心生物标记物的代谢途径差异,以评价电针的抗抑郁作用机制。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在旷场试验中的直立次数减少(P<0.001),中央运动距离减少(P<0.05);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延长(P<0.001);新奇抑制摄食潜伏摄食时间增加(P<0.001)。与假针组相比,电针组在旷场试验中的直立次数增加(P<0.001),中央运动距离增加(P<0.05);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减少(P<0.001);新奇抑制摄食潜在摄食时间减少(P<0.001)。通过模式识别分析发现,WKY大鼠代谢产物发生显著差异,电针后的代谢产物也出现明显差异。对显著性差异代谢产物分析发现,甜菜苷在模型组中升高,在电针组中降低;环己基氨基磺酸酯、10-氢过氧-H4-神经前列腺素、15(S)-羟基二十碳三烯酸、地奥司明在模型组中降低,在电针组中升高。KEGG通路结果发现显著差异代谢产物主要参与了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生物素降解与代谢等代谢途径。结论 电针能改变抑郁大鼠的抑郁样行为,可能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生物素降解与代谢等代谢途径发挥抗抑郁的治疗作用。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郑慧敏, 陈跃来, 蔡君豪, 李之豪, 李珊珊, 宓轶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24(6):2195-2202
    DOI: 10.11842/wst.20211007017
    目的 通过评估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动物模型的稳定性,为进一步研究电针治疗尿失禁的控尿机制提供稳定模型依据。方法 采用尿道括约肌电灼伤法建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动物模型,通过观察模型大鼠喷嚏试验阳性率、尿道括约肌组织形态学变化和尿动力检测进行模型评估。结果 模型组喷嚏试验阳性率为57.14%;通过Masson染色可知空白组和假手术组动物尿道结构完整,尿道括约肌肌纤维结构排列紧密整齐,无充血及炎性渗出,而模型组尿道外括约肌肌纤维排列结构疏松紊乱,部分细胞间质炎性渗出伴血肿和结缔组织增生,符合尿道括约肌损伤表现;通过尿动力学检测发现,组内比较模型组在造模后第10天的最大膀胱容量和漏尿点压低于造模前(P<0.017),而造模后第17天与第3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组间比较发现模型组在造模后第10天的最大膀胱容量和漏尿点压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空白组和假手术组造模前后膀胱最大容量和漏尿点压组间和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17)。结论 尿道括约肌电灼伤法可以成功建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动物模型,该模型符合术后尿失禁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模型建立后3-7天稳定性较高,适用于研究电针控尿机制,14天后出现自愈倾向,可能会影响电针疗效的判定。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靳琦, 郑慧敏, 殷萱, 徐世芬, 尹平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24(6):2203-2209
    DOI: 10.11842/wst.20211007019
    目的 观察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情绪障碍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功能性便秘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针刺组,n=32例)和对照组(安慰剂假针刺组,n=32例)。治疗组完成31例,脱落1例;对照组完成30例,脱落2例。治疗组取大肠俞、三焦俞、心俞、天枢、足三里和上巨虚,均取双侧穴位。对照组选用安慰剂假针刺的方法,选取非经非穴处。两组患者均进行正面和背面两次治疗,每次治疗持续20 min,共40 min,每周3次,治疗连续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中(2周),治疗后(4周)和随访(治疗结束后4周)时,对患者进行自主排便次数(Spontaneous Bowel Movement,SBM)、便秘患者临床评分量表(Cleveland Clinic Score,CC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的评估,观察并记录针刺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的SBM、PSQI和SD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在治疗中、治疗后和随访时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CCS评分在治疗后和随访时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SBM、CCS、PSQI和SDS评分在治疗中、治疗后和随访时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的SBM、CCS、PSQI和SDS评分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其中,对照组的CCS和SDS评分在治疗中与治疗前比较亦有改善(P<0.01)。结论 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临床有效,不仅能够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排便的相关症状,而且可以改善患者失眠和抑郁相关情绪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优先出版更多+
  • 马玥, 徐振晔, 王立芳, 郑展, 邓海滨, 张琦君
    优先出版日期:2021-08-18
    DOI: 10.11842/wst.20210122007
    目的 探讨肺岩宁方(Feiyan Ning Decoction,FYN)通过介导Atg5(自噬相关靶向基因5,Autophagy-related gene 5)自噬相关基因调控人肺腺癌A549细胞自噬,及其对A549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等作用的影响。方法 肺岩宁方干预培养肺癌A549细胞,通过运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细胞增殖实验检测肺岩宁方对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影响,显微镜下观察肺岩宁方作用后的细胞形态学改变;采用划痕实验检测肺岩宁方及自噬抑制剂氯喹(Chloroquine diphosphate salt,CQ)对肺癌A549细胞迁移能力;运用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检测肺岩宁方及氯喹对肺癌A549细胞侵袭能力;运用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Atg5、LC3表达情况;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肺癌A549细胞在肺岩宁方干预下的自噬结构形态改变情况。结果 CCK8检测试验结果:肺岩宁方能有效抑制A549细胞增值活力(P < 0.01),其优化浓度为200 μg mL-1;划痕实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肺岩宁方干预A549细胞迁移能力减弱(P < 0.05),A549细胞在FYN联合CQ的作用下迁移能力明显减弱(P < 0.01);Transwell实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肺岩宁方抑制细胞侵袭转移能力(P < 0.05),FYN联合CQ细胞侵袭力明显抑制(P < 0.05);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肺岩宁方下调自噬相关蛋白Atg5、LC3表达能力(P < 0.01);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肺岩宁方抑制自噬结构的出现。结论 肺岩宁方介导Atg5自噬相关基因,具有调控人肺腺癌A549细胞自噬能力,可抑制A549细胞增殖活力、迁移能力、侵袭转移水平。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杨伟丽, 王贤文, 彭坷平, 胡革, 杨仁义, 宾骥, 马月湘, 吴琪, 卢帅, 朱镇华
    优先出版日期:2023-03-30
    DOI:
    目的: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益气养阴方干预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 NPC)的分子机制,并构建风险模型,为NPC诊断、药物干预提供新方法。方法:利用R语言并整合GEO、TCGA、MsigDB、TCMSP、TCMID、TCMIP、Pubchem、GeneCards、STRING多个数据库信息,首先对NPC芯片进行差异分析、GSEA富集分析及网络药理学分析,获取益气养阴方干预NPC自噬靶点;Lasso回归聚焦后,进行分子相关性分析及GO、KEGG富集分析;TCGA表达矩阵与HPA数据库初步验证分子靶点的差异表达情况;计算风险得分后,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预后及生存验证;最后采用Pearson分析评估分子靶点的免疫浸润相关性。结果:NPC有440个DEGs,其中106个高表达,334个低表达,主要富集于DNA复制、苯丙氨酸代谢、错配修复等KEGG通路,且与免疫相关;益气养阴方中多个有效组分可干预NPC自噬的分子靶点共13个;Lasso回归聚焦后,发现PTGS2、NTRK2、TYMS、TOP2A、PLAU、NQO1、F3分子靶点最显著;表达矩阵与免疫组化结果初步验证PTGS2、TYMS、TOP2A、PLAU在NPC中高表达;以分子靶点为核心要素,构建NPC的Nomogram风险预测模型,此模型C-index为0.616,AUC为0.718,Kaplan-Meier生存曲线的HR=2.09;免疫浸润结果构建了13个分子靶点与24种免疫细胞的相关性。结论:本研究以生物信息学为手段,多数据库联合预测出益气养阴方干预NPC自噬的分子靶点,评估其分子靶点的差异表达、富集分析、预后生存、免疫浸润机制,为抗NPC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王文哲, 魏星宇, 于冬冬, 杜雪源, 张晨, 王建明, 韩乐
    优先出版日期:2023-03-29
    DOI:
    目的:通过观察针灸对顺铂(Cisplatin,DDP)所致肝损伤小鼠与肝细胞炎症反应相关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oll样受体4(TLR4)和核因子-κB(NF-κB)表达含量的变化,以及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谷氨酸脱氢酶(GLDH)活性变化,并结合小鼠肝脏病理变化,阐释针灸对DDP引起肝损伤小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选用SPF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4组,按照10 ml/kg空白组腹腔注射0.9% NaCl溶液,其余3组按照体质量腹腔注射同剂量DDP溶液,24 h后模型成功。干预组采用“大椎”“肝俞”“肾俞”“足三里”,分别给予针刺和艾灸干预,其余两组陪同固定不干预,1次/d,持续5 d。断食1 d后取材,生化检测血清中ALT、AST、GLDH含量,Western Blot测定肝脏中TNF-α、TLR4、NF-κB蛋白表达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模型组血清中ALT、AST、GLDH活性增高,肝脏中TNF-α、TLR4、NF-κB蛋白表达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针刺组和艾灸组 ALT、AST、GLDH活性和TNF-α、TLR4、NF-κB蛋白表达均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针刺组比,艾灸组血清中ALT、AST活性降低,GLDH活性升高,TNF-α蛋白表达降低,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LR4、NF-κB蛋白表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可能通过抑制TNF-α、TLR4的过度表达,从而降低NF-κB过度表达,减少炎症因子的过度释放,从而减轻DDP小鼠肝脏炎症的发生,降低DDP对肝脏产生的毒副作用,对肝脏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袁久术, 周阳明, 冷玉琳, 张慧漩, 王雪茹, 胥杰, 刘汉宇, 黄苏苏, 高泓, 杜联
    优先出版日期:2023-03-27
    DOI:
    饮食模式转变介导的肠道菌群失衡、糖脂代谢紊乱、宿主免疫失调被认为是引起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因素,肠道微生态平衡成为改善糖脂代谢、调节神经介质与减缓神经性疼痛进展的新切入点。肠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转运、排泄等功能与中医学脾胃的“升清降浊”理论相吻合,而嗜食肥甘导致脾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使清浊相干、精微难散、糟粕难排、精浊蓄积而致痰瘀互结、脉络痹阻成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病理过程。中医药通过对肠道菌群的调控被证实在防治DPN上面有着平稳降糖,缓解疼痛,修复受损神经等优势。故本文以“升清降浊”理论为入手,探讨中医药靶向肠道微生态治疗DPN的可能性,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提供新思路。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丁姮月, 王萌, 杨欣, 梁国强, 吴婷婷, 张培培, 孙宏文
    优先出版日期:2023-03-27
    DOI:
    目的:基于miRNA-219a-5p、miRNA-338-3p探讨健脾合剂干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急-慢应激法联合番泻叶灌胃法制备IBS-D大鼠模型,分组后给予健脾合剂干预。实验过程中及治疗完成后,记录大鼠一般情况、体重及粪便性状;采用直肠扩张下腹壁回缩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 AWR)评分检测大鼠的疼痛阈值,评估IBS-D大鼠的内脏敏感性;采用显色基质鲎试剂检测大鼠血液中的细菌内毒素含量,观察其肠道通透性变化;观察大鼠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对其肠黏膜状态进行评估;并使用RT-PCR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miR-219a-5p、miR-338-3p的含量。结果:粪便性状评分、内脏敏感性测定、组织病理结果表明IBS-D大鼠模型制备成功。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便稀溏甚则水样,体重下降;健脾合剂治疗后,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鼠大便成形,粪便Bristol评分显著降低,体重有所增加。内脏敏感性结果显示,IBS-D大鼠内脏疼痛阈值下降;健脾合剂干预后,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鼠内脏疼痛阈值有所升高,内脏敏感性降低。显色基质鲎试剂检测结果显示,IBS-D大鼠血清内毒素含量升高;健脾合剂干预后,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鼠内毒素含量较前下降,肠道通透性降低。大鼠结肠粘膜病理结果表明,IBS-D大鼠结肠组织黏膜上皮轻度破损,局部可见水肿。健脾合剂治疗后,低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大鼠结肠黏膜上述情况得到有效改善。Real-time PCR法检测大鼠结肠粘膜结果显示,IBS-D大鼠结肠黏膜miR-219a-5p、miR-338-3p水平显著降低,健脾合剂治疗后,高剂量组大鼠miR-219a-5p、miR-338-3p含量有所升高。结论:健脾合剂对改善IBS-D症状具有一定的作用,健脾合剂能够增加IBS-D大鼠结肠黏膜miR-219a-5p、miR-338-3p水平,提示其可能通过对miR-219a-5p、miR-338-3p的调控降低IBS-D大鼠的肠道通透性及内脏敏感性,从而发挥疗效。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祝红, 黄胜楠, 苗明三
    优先出版日期:2023-03-27
    DOI:
    口腔溃疡(oral ulcer,OU)是一种具有高复发性、周期性和自愈性的常见口腔黏膜炎症性溃疡性疾病。该病以疼痛反复发作、久治难愈为主要临床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故口腔溃疡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对于该病的机制与诊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总结归纳口腔溃疡疾病中西医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对中西医各项诊断要点进行赋值,量化分析目前临床常用口腔溃疡动物模型与临床该疾病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的吻合度。分析结果发现,化学烧灼法、免疫诱导法以及免疫化学联用法所复制的口腔溃疡动物模型与中西医临床病症特点吻合度最高。通过综合比较,免疫化学联合法为复制口腔溃疡动物模型较为理想的选择。同时,口腔溃疡造模方法中缺少中医致病因素,模型成效判定所观测的指标还需进一步完善,因此,后续口腔溃疡的动物模型构建与成效评判标准应从增添中医致病因素以及中医表观指标两方面出发,以求制备出与临床口腔溃疡疾病中西医吻合度较高的动物模型。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关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变更收款账户的通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