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检索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更多+
  • 李国祥, 胡镜清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24(10):20-25
    DOI: 10.11842/wst.20210731003
    痰瘀互结在临床表现广泛,既涉及体表病变,又可见于内科杂症,是冠心病发展中最常见的病理因素之一。但关于痰瘀互结的研究,对于病变过程痰瘀化热过程的具体的方药还没有相关的总结。鉴于此,本文从方药角度出发,结合国医大师的临床经验,将冠心病痰瘀互结热化阶段的治疗,根据痰瘀热邪的病位、阶段、虚实、证候不同,从热者寒之、火郁发之、留者攻之三个层面,分为清热、泻火、宣通、攻邪等不同治法对相关方剂进行梳理,根据其临床表现选取恰当的方剂对症治疗,为冠心病痰瘀互结热化的治疗提供方药的参考,以期执简御繁,裨益于目前相关冠心病的临床治疗。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刘庆华, 贾春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24(10):26-33
    DOI: 10.11842/wst.20211219002
    目的 中医学的隐喻认知研究方兴未艾。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医学隐喻认知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探索现状和热点,为总结已有成果和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1990-2021年相关文献,通过CiteSpace5.6.R5进行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以及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现词的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328篇,总体来看,以贾春华等为代表的作者合作网络规模较大,研究机构集中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者和研究机构之间相对独立,其分布松散,合作较少。1990-2006年为中医学隐喻认知萌芽期,2007-2014年为快速增长期。2014年之后,进入平稳发展期。研究热点多集中在概念隐喻、认知科学、取象比类等方面。象思维、中医语言等是近年来的前沿领域。结论 隐喻认知为中医学理论解构提供了新的范式。基于多学科研究的中医隐喻认知学有望形成。中医语言实证研究有利于揭示中医学思维及逻辑特点,是未来研究的可行之路。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艾军, 王志威, 陈升, 吴进仕, 杨继峰, 钟妮, 戴铭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24(10):34-39
    DOI: 10.11842/wst.20210812012
    本文通过分析《温病学》教材内容,并结合中医经典论述及刘河间、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杨栗山等医家对温病郁热病机的重视和辨证论治运用要领,认识到丰富补充《温病学》病机理论及郁热病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提出补充温病学病机理论及郁热病机的内容。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冯兹阁, 曾商禹, 张艺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24(10):40-49
    DOI: 10.11842/wst.20210928013
    目的 采用可视化分析对彝族医药的研究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并阐释彝族医药传承与发展现状。方法 本文综合传统文献研究法、信息学方法与田野调查,从学术文献发表、古籍整理与现代书籍出版、政策扶持与学科建设、传承保护等多个角度,对彝族医药研究发展现状进行了归纳。结果 目前,彝族医药在中医药现代化大背景下稳步发展,具体表现为文献发表量逐年增长、古籍整理日益完善、学科建设继续加强、传承保护受到重视等方面。但也存在体系不完善、人才缺乏、知名度不高、资源整合度较低、研究层次尚浅等明显问题。结论 未来,加大挖掘整理及发扬发展彝族医药力度,重视人才培养,加强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尤其是亟需强化应用型研究,使彝医药真正走上产业化发展的快速通道,是彝医药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曹跃朋, 冯在亮, 杨玉涛, 马武开, 刘正奇, 安阳, 唐芳, 张雄峰, 张艺, 曾商禹, 钟琴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24(10):50-59
    DOI: 10.11842/wst.20210929012
    目的 通过构建尿酸性肾病动物模型,检测给药后KIM-1、NGAL、TIMP-1、MCP-1等肾损伤标志物,探讨苗药痛风停汤对尿酸性肾病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苗药痛风停高、中、低剂量组、别嘌醇组和苯溴马隆组,构建尿酸性肾病动物模型,造模后各组灌胃给药治疗28天,末次给药后收集大鼠血清及肾脏标本。生化检测大鼠血清尿酸、尿素氮、肌酐含量,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检测肾组织的KIM-1、NGAL、TIMP-1的表达、RT-PCR法检测肾脏组织KIM-1、MCP-1mRNA的表达。结果 生化结果:别嘌醇、高剂量、中剂量、苯溴马隆组组间比较,其BUN、SCR、U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化结果:①痛风停高、中、低剂量、别嘌醇组KIM-1平均光密度比苯溴马隆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痛风停高、中剂量、别嘌醇组NGAL、TIMP-1平均光密度与苯溴马隆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RT-PCR结果 与别嘌醇及苯溴马隆组相比,痛风停高剂量组KIM-1、MCP-1mRNA表达量与其无明显差异(P>0.05)。Western Blot结果 ①与别嘌醇组相比,痛风停高剂量组KIM-1、NGAL、TIMP-1蛋白表达均与其无明显差异(P>0.05);②与苯溴马隆组对比,痛风停高剂量组NGAL蛋白表达与其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组KIM-1、NGAL、TIMP-1蛋白表达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苗药痛风停汤可显著降低尿酸性肾病大鼠血肌酐、尿素氮及尿酸水平,并可通过降低肾损伤因子KIM-1、NGAL、TIMP-1、MCP-1的表达,从而实现保护肾脏功能作用。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钟 镥, 邹雪梅, 何青秀, 张 静, 张艺, 范 刚, 古 锐, 蒋桂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2,24(10):60-69
    DOI: 10.11842/wst.20210913008
    “吉解”即藏药秦艽花,具有清热、消肿、干黄水、解毒的功效,藏医常用于治黄水病、四肢肿胀、腑热胆热等症,药用历史悠久。作为藏药大宗药材,“吉解”在二十五味儿茶丸、十三味榜嘎散等多个国药准字号的藏药复方制剂中作为主药或配伍使用。但由于藏医药文献对“吉解”的记载根据花色将其分为黑、白两种,导致其存在基原复杂、临床用药混乱的现象。本研究通过查阅古今藏医药经典著作和文献,对黑、白“吉解”的品种、功效进行了系统地整理,厘清了藏药“吉解”的形态、基原物种、功能主治及生境分布。采用文献考证与市场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阐明了“吉解”的主流药材。最终确定文献记载其来源共有12个种,市场主流品种的来源以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和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为主。对藏药“吉解”进行基原考证有利于“吉解”的临床合理应用,可为其进一步质量控制、药效学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优先出版更多+
  • 刘颖, 余炼, 尹园缘, 詹敏, 邹巍莹, 黄静雯, 程扬, 宾东华
    优先出版日期:2023-11-23
    DOI:
    目的 探究象皮生肌膏对肛瘘术后模型大鼠创面愈合及凋亡相关Fas/Fas L通路的影响。方法 36只SD大鼠采用钢丝挂线留置30天造模的方法构建肛瘘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选取27只肛瘘大鼠行“瘘管切除术”构建肛瘘术后创面模型,分为象皮生肌膏组、凡士林组、模型组,每组9只,剩余9只未处理的肛瘘大鼠为假手术组。象皮生肌膏组采用象皮生肌膏纱条外敷、凡士林组采用凡士林纱条外敷,模型组仅消毒冲洗,假手术组无特殊处理。观察药物干预后第3、5、7、10天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连续干预10天后,从各组取创面组织,HE染色法观察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染色法检测创面组织中细胞凋亡数目,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组织中Fas、Fas L、caspase-8、cyto-c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象皮生肌膏组及凡士林组在干预后7、10天时显著促进伤口愈合(P<0.01),且象皮生肌膏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凡士林组(P<0.01)。药物干预10天后,与假手术组比较,象皮生肌膏组、凡士林组、模型组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创面组织中Fas、Fas L、caspase-8、cyto-c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象皮生肌膏组、凡士林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P<0.01),Fas、Fas L、caspase-8、cyto-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与凡士林组比较,象皮生肌膏组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P<0.01),Fas、Fas L、caspase-8、cyto-c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 象皮生肌膏能抑制Fas/Fas L通路的激活,减少创面组织细胞的凋亡,促进肛瘘术后创面愈合。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甘雨, 李国信, 包玉龙, 张宏, 孟莉, 乔敏, 朱竟赫, 武晓琳, 马跃海
    优先出版日期:2023-11-22
    DOI:
    目的:探讨射干止咳胶囊镇咳作用部位及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电刺激豚鼠喉上神经引咳模型,观察射干止咳胶囊中枢性镇咳作用;采用静脉注射组胺刺激快适应肺牵拉受体(RARs)放电模型及机械刺激致辣椒素脱敏豚鼠咳嗽模型,观察射干止咳胶囊外周性镇咳作用;采用烟熏建立豚鼠慢性支气管炎模型,观察射干止咳胶囊对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组胺(HA)和5-羟色胺(5-HT)的影响。结果:射干止咳胶囊低剂量组(26.00 mg提取物/kg)、中剂量组(52.00 mg提取物/kg)、高剂量组(104.00 mg提取物/kg)在给药后30 min、60 min时,均无明显抑制电刺激豚鼠喉上神经引咳作用。射干止咳胶囊中、高剂量组对静注组胺刺激RARs放电引起呼吸波振幅变化的刺激电压值均有抑制作用(P<0.05)。射干止咳胶囊低剂量组在给药60min,中剂量组在给药30min,高剂量组在给药30min、60min时可显著抑制机械刺激所致的辣椒素脱敏豚鼠咳嗽(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射干止咳胶囊低、中、高剂量组豚鼠血清中HA含量明显减少(P<0.05或P<0.01);射干止咳胶囊高剂量组豚鼠血清5-HT含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射干止咳胶囊的镇咳作用部位不在中枢,其外周性镇咳作用与抑制RARs受体有关,同时HA、5-HT等血管活性胺类物质也参与其中。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王香颖, 张萌, 郝二伟, 谢金玲, 陈壮, 邓家刚, 侯小涛, 韦玮
    优先出版日期:2023-11-21
    DOI:
    黄红钻在瑶族地区应用广泛,但有关黄红钻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标志物(Q-marker)等内容国内外相关报道较少。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基于Q-marker研究的“五原则”,从资源分布、成分、传统功效、植物亲缘学以及成分特有性等方面对黄红钻的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为其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袁久术, 王雪茹, 黄苏苏, 高泓, 杜联, 谢春光
    优先出版日期:2023-11-21
    DOI:
    目的:观察通络糖泰(TLTT)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GK大鼠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使用随机数字法将50只GK大鼠分为模型组、TLTT高、中、低剂量组、西药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wistar大鼠作为正常组,除正常组外,其他组进行高脂饲养制备DPN大鼠模型,150d后, TLTT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与中药TLTT 2.88g/kg、1.44g/kg、0.72g/kg,西药组给与二甲双胍100mg/kg 和弥可保0.2mg/kg剂量灌胃。各组大鼠每天一次,连续给药8周,检测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空腹血糖(GLU)、热痛觉(TWL)、透射电镜(TEM)观察坐骨神经组织的病理改变、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坐骨神经中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3A(Wnt3a)、β连环蛋白(β-catenin)、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及Wnt信号通路上的拮抗剂(Wif-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一般状态较差且坐骨神经病理超微结构病变显著,其GLU水平升高(P<0.01),TWL水平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TLTT高、中、低、剂量和西药组一般情况及坐骨神经病理超微结构得到改善,GLU水平下降(P<0.01),TWL水平升高(P<0.05);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Wnt3a、β-catenin、GSK-3β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Wif-1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TLTT高剂量组和西药组Wnt3amRNA显著增加(P<0.05)、TLTT高剂量组和西药组Wif-1mRNA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TLTT高剂量和西药组Wnt3蛋白显著增加(P<0.01)、TLTT高、中、低剂量和西药组β-catenin蛋白显著增加(P<0.01,P<0.05),TLTT高、中、低剂量和西药组GSK-3β蛋白显著增加(P<0.01,P<0.05),TTLTT高、中剂量和西药组Wif-1蛋白显著下降(P<0.01,P<0.05)。结论:通络糖泰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DPN坐骨神经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激活制 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有关。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罗屹, 马跃, 谭超仁, 杨永升, 方继良, 姜天童
    优先出版日期:2023-11-21
    DOI:
    从传统医学理论出发,将耳与脑、肝脾相联系,提出“耳脑-肝脾相关”的理论。再通过结合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对应的现代医学机制研究,认识到耳与脑、肝脾之间的密切联系是从耳治疗FD的理论基础。近年来,一种新型的迷走神经刺激疗法--耳甲电针,能通过脑神的调节,调节肝脾气血,起到疏肝解郁、健脾理气的作用,进而治疗FD。从现代医学来说,这与其通过调节相应脑功能区活动,进而缓解焦虑、抑郁情绪,降低疼痛感知,增强胃肠蠕动功能以及降低周围、外周炎症有关。在“耳脑-肝脾相关”的基础上探讨耳甲电针在FD中的应用,将更好的理解耳穴刺激在调节脑神、调节肝脾气血方面起到的独特作用,促进中医理论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 曹淼, 符超君, 肖凡, 张贝, 喻嵘, 何清湖
    优先出版日期:2023-11-21
    DOI:
    藏象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其内容多由取象比类而来,其中“主疏泄”和“主藏血”的肝藏涉及神经、消化、循环、造血、生殖等众多系统,很难找到西医学中对应的解剖学器官或组织。笔者分析认为中医肝藏系功能系统的集合,将肝藏与分布于全身多个系统的组胺受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调节组胺受体药物的主治症候、不良反应进行对比,认为组胺受体所组成的功能系统可能承载了中医肝藏重要功能。
    引用本文
    导出 BibTex EndNote

关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变更收款账户的通知

关闭